【JAT综述】南开大学刘书琳研究员:近红外二区荧光团的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

     2023年10月10日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JAT分析检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7t4Dkeib-6dT7kkJHME-A

本期推荐的是南开大学刘书琳研究员发表在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近红外一区/二区诊断治疗” 专刊的综述论文“近红外二区荧光团的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敬请阅读。

近红外二区荧光团的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

荧光成像是生物医学应用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然而,在使用可见光(400-700 nm)或近红外一区(NIR-I,700-900 nm)成像时,其成像能力受到了荧光组织穿透能力的限制,无法穿透更深的组织。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开发了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的荧光成像技术,以减少光子散射、自吸收和组织自发荧光。从而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和深层组织成像。近红外二区成像的关键在于从 1000-1700 nm范围内发射的功能性荧光团中获取并分析高选择性信息。随着各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团已经问世,并被用于无创实时成像的生物医学中。本综述总结了一些最常见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团及其合成方法,如有机荧光团(OFs)、单壁碳纳米管(SWCNTs)、量子点(QDs)和稀土纳米粒子(RENPs)。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介绍了这些荧光团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光疗和手术导航。此外,还将进一步探讨近红外二区荧光物质在生物医学应用的主要挑战和前景。

Comparison of bioimaging in visible, NIR-I and NIR-II windows

本文引文信息

Duo, YY., Zhao, L., Wang, ZG. et al. NIR-II Fluorophores: From Synthesis to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J. Anal. Test. 7, 245–259 (2023). https://doi.org/10.1007/s41664-023-00254-2

作者简介

刘书琳, 2007 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3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病毒感染过程动态可视化和定量分析新技术及新方法开发,力求实现对活细胞乃至体内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