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re Metals 广西大学蓝志强:钒掺杂的ZIF-8衍生的单原子催化剂V-N-C对MgH2储氢性能的改进

     2024年04月10日

钒掺杂的ZIF-8衍生的单原子催化剂V-N-C对MgH2储氢性能的改进

洪非凡,师维涛,赵若琳,范毅*,刘子祺,丁思治,刘海镇,周文政,郭进,蓝志强*

广西新型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广西高校纳米能源研究中心, 广西高校蓝色能源与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碳达峰与中和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宁学院交通学院新能源汽车动力转动系统,南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文献链接】

Hong, FF., Shi, WT., Zhao, RL. et al. Improvement in 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of MgH2 by vanadium doped with ZIF-8 derived a single-atom catalyst V–N–C. Rare Met.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2598-024-02639-3

 

【背景介绍】

本文报道了以掺钒ZIF-8为前驱体成功制备单原子催化剂V-N-C的案例。实验结果表明,V-N-C对MgH2的储氢性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V-N-C的最佳添加量为10 wt%。与无添加剂MgH2相比,10 wt% V-N-C催化的MgH2的加氢和脱氢表观活化能分别降低了44.9和53.5 kJ·mol−1。10 wt% V-N-C催化的MgH2在150 °C下可在50 min内重吸收5.92 wt%的氢,吸氢和解吸3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9.1%。机理分析表明,V-N-C在与MgH2研磨时部分转化为VN和金属V;原位形成的VN和金属V对提高MgH2的储氢性能起着重要作用。该方法为通过V、N和C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获得高性能Mg基储氢材料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文章亮点】

1. 引入单原子催化剂V-N-C,促进MgH2储氢的动力学性能。

2. 10 wt% V-N-C催化的MgH2可在350 ºC下在2分钟内解吸6.16 wt%的氢气。

3. 10 wt% V-N-C催化的MgH2具有优异的氢吸收/解吸动力学特性。

4. 经过30次循环后,改性MgH2的容量保持率为99.1%。

 

【内容简介】

日前,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的蓝志强课题组,南宁学院交通运输学院范毅课题组在Rare Metals上发表了题为“Improvement in 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of MgH2 by vanadium doped with ZIF-8 derived a single-atom catalyst V-N-C”的研究文章, 运用金属钒掺杂的MOF材料ZIF-8为前驱体制备出单原子催化剂V-N-C来改善MgH2的动力学性能。在单原子催化剂V-N-C的催化催化作用下,MgH2在350 ºC经2min基本实现完全脱氢,且室温即可开始吸氢,脱/吸氢动力学性能大幅度提升。循环稳定性方面,加入V-N-C后的MgH2经过30次吸/放氢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9.1%,相比于纯MgH2的93.2%,提升效果非常明显。机理分析表明,一部分V-N-C在与MgH2 球磨后转化为V单质与VN,且在后面的吸/放氢过程中一直存在。在V-N-C、VN和V单质的协同作用下,MgH2的储氢性能得到了优异的提升。

 

【图文解析】

图1 V-N-C材料的制备流程图

通过采用水热法制备出金属钒掺杂的ZIF-8(V-doped ZIF-8)前驱体材料,再将其放入高温管式炉,在960 ºC氮气氛围中热解获得单原子催化剂V-N-C。再通过机械球磨法将其引入到MgH2中,探究其对MgH2储氢性能的影响。

图2 V-N-C复合材料的a,b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b插图)选定区域电子衍射(SAED)图像;c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图像;d X射线衍射光谱;e V2p和f N1s高分辨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g,h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像和i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

在图2 V-N-C材料的TEM图中,可以看到V-N-C材料为规则的正十二面体结构,其单个颗粒大小为100nm左右。此外,在V-N-C的表面还看见了少许纳米颗粒,经V-N-C局部的HRTEM图也显示,表面颗粒的晶格间距为0.205nm,对应的是VN的(200)面,证明了贴在V-N-C表面的纳米粒子为VN。而对于原子高度分散的V-N-C材料不应出现属于金属化合物的衍射峰,VN峰之所以出现可能是在N2气氛热解过程中,金属活性位点发生聚集,从而导致进一步氮化所形成。在V-N-C的XRD图中,2θ=23.8°是一个石墨碳宽峰,揭示了材料中的支撑碳骨架为石墨碳。此外,在XRD衍射图还出现了属于VN的衍射峰,其中的2θ=37.6°、43.7°、63.5°、76.2°、80.3°处的衍射峰分别对应于VN的(111)、(200)、(220)、(311)、(222)晶面(PDF#350768)。这也与TEM图相对应。此外,在V-N-C材料的V2p的高分辨率XPS谱图中,可以看见结合能为514.2eV、521.7eV的峰对应于VN中的V-N键,516.9 eV、523.8 eV的峰则对应于V-N-C中的金属V的化合价钛,这与其他以前报道的V4+的结合能相似,所以可知V-N-C中的V是以V4+的形式存在。N1s的XPS谱图展现了石墨(402.7 eV)、吡啶(400.9 eV)和吡啶(398.7 eV)三种氮物种的共存,此外,在结合能为399.4eV处的峰则由于金属配位形成的属于V-N键的峰。

V-N-C材料的HAADF-STEM测试结果图中也可以看到少许的比较大的白块,这应该就是VN;再经放大后,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白色小点,这就是分散于V-N-C材料中的金属V原子,由图可看出V原子在其中分散均匀,这种均匀分散的V原子可提供更多的催化位点,促进MgH2的吸/放氢。EDS-mapping图显示其只包含C、V、N三种元素,且三种元素在其内部分散均匀。

图3 MgH2+x % V-N-C(x = 0,5,7.5,10,12.5)样品a变温脱氢;b变温加氢曲线;c恒温脱氢(275°C)和d (100°C)恒温加氢曲线。

图4 MgH2、MgH2+C、MgH2+N-C和MgH2+V-N-C复合材料的变温氢a解吸和c吸收曲线,以及恒温氢b解吸(300 °C)和d吸收(175 °C)曲线。

为了找出V-N-C催化剂对MgH2的最佳掺杂质量百分比,我们制备了不同质量百分比的V-N-C与MgH2的复合物,即MgH2+x wt%V-N-C(x=0、5、7.5、10和12.5),并对其进行吸/放氢测试,结果如图3。由图所知,随着V-N-C的加入,MgH2的起始吸/放氢温度显著降低。但由图也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催化剂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储氢容量也随之减少。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在同等条件下的对比,找出了10 wt%的V-N-C具有最佳催化效果,可使得MgH2的起始放氢温度降低至229 °C,室温即可开始吸氢。MgH2在10 wt%V-N-C的催化下,在275 °C,经过40 min脱氢量为6.22 wt%;再氢化后的复合材料,在100 °C,经100 min可吸收4.65 wt%的氢气。

作为对比,MgH2+V-N-C、MgH2+N-C、MgH2+C和纯MgH2样品的变温脱/吸氢曲线、300℃恒温脱氢曲线及175 ℃ 恒温吸氢曲线如图4所示。由图可看出,MgH2+V-N-C、MgH2+N-C、MgH2+C和纯MgH2的起始脱氢温度分别为229 ℃、267 ℃、278 ℃ 和310 ℃。此外,还可看出掺氮与掺钒都可在前一个基底材料的基础之上对MgH2有更加优的催化效果。由此可见,N以及V的引入在碳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改善MgH2的储氢性能。诸多报道说明,N原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给电子能力,可在吸放氢过程中促进氢气分子的分解和Mg-H键的失稳,从而提高了MgH2的储氢性能。

图5 a,b MgH2+V-N-C和c,d MgH2的恒温氢解吸吸收曲线,以及相应的e脱氢和f氢化Arrhenius曲线

此外,对MgH2+V-N-C复合材料和纯MgH2进行了不同温区的恒温吸/放氢测试,结果如图5。发现当温度逐渐升高,MgH2+V-N-C材料的脱氢及吸氢速率越来越快,且都优于纯MgH2。脱氢方面,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到300 ℃、325 ℃及350 ℃时,释放6.16 wt%的氢气仅仅只需要15 min、5 min及2 min,脱氢速率极快。吸氢方面,脱氢后的MgH2+V-N-C复合材料在150 ℃ 时,经75 min可吸收6.19 wt%的氢,相比之下在75 ℃、100 ℃、125 ℃和175 ℃,相同的时间内也能分别吸收2.24 wt%、3.83 wt%、5.48 wt%和6.39 wt%的氢。进一步,在V-N-C的催化作用下,MgH2复合材料的吸/放氢活化能分别降低至29.8 kJ·mol-1和98.6 kJ·mol-1,比纯MgH2的吸/放氢活化能(74.7 kJ·mol-1和152.1 kJ·mol-1)分别低44.9 kJ·mol-1和53.5 kJ·mol-1。表观活化能的降低,表明V-N-C的加入使得MgH2在吸/放氢过程中吸附/解离氢的能垒有所降低,进一步让MgH2更够更快的吸附/解离氢,从而提升其储氢性能。

图6 a MgH2+V-N-C复合材料的PCT b Van't Hoff和c氢吸收和解吸循环曲线。

图6展现的是MgH2+V-N-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与循环稳定性。可以看出V-N-C的引入并没有改变MgH2的热力学性能,但循环稳定性优异,远远优于纯MgH2。经测试了MgH2+V-N-C复合材料在325 ℃下的30个吸/放氢循环发现,MgH2+V-N-C在循环过程中的最大储氢容量为6.58 wt%,30个循环后储氢容量为6.52 wt%,容量保持率为99.1%,几乎没有衰减。而在我们之前的报道中,纯MgH2在30个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仅为93.2%。所以表明了V-N-C材料的加入很好的改善了MgH2的循环稳定性,V-N-C其中的C抑制了MgH2在吸/放氢过程中的晶格膨胀。

图7 a无添加MgH2和球磨、脱氢和再氢化MgH2+V-N-C复合材料的XRD图谱;b 球磨、脱氢和再氢化MgH2+V-N-C复合材料的高分辨率XPS V2p光谱图;c 再氢化MgH2+V-N-C复合材料的HRTEM图像; 球磨、脱氢和再氢化 MgH2+V-N-C复合材料的d,e,f TEM图像和g,h,i SAED 图像

图8 V-N-C对MgH2的催化机理图

球磨,吸/放氢后的MgH2+V-N-C复合材料的XRD,TEM及V2p的高分辨率XPS结果显示,V-N-C在与MgH2的球磨过程中,一部分转化为了VN与V单质,且转化而来的VN与V单质在后面的吸/放氢过程中一直稳定存在。生成的VN与V单质镶嵌在MgH2的表面,与MgH2形成了多项界面,促进了氢的扩散与转移。其中的C则在球磨过程中包覆在了MgH2的表面。所以,V-N-C对MgH2的催化作用机制可如图8所示。MgH2,V-N-C(V4+),VN和V是碾磨样品的主要成分,一些V-N-C在球磨后形成VN和V,它们镶嵌并涂覆在MgH2表面。纳米颗粒的这种镶嵌可以与Mg/MgH2形成紧密的多相界面,在氢吸附/解吸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和氢扩散通道,降低MgH2的初始吸附/解吸温度,提高其吸附/解吸动力学性能。此外,金属V的存在可以通过延长Mg-H键来降低Mg-H的结合强度。当V在MgH2附近连接时,它会干扰MgH2并使Mg-H不稳定,导致H原子更容易与MgH2分离。Mg-H分子键的减弱对MgH2的分解有显著影响,降低了初始脱氢温度,改善了其动力学性质。C与V-N-C则包覆在MgH2的表面,阻止了MgH2在吸/放氢过程中的颗粒成长,提高了MgH2的循环稳定性。

 

【全文小结】

1. V-N-C的加入对MgH2的储氢性能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2. 部分V-N-C在球磨过程中转化为VN和V并嵌入MgH2表面,在吸氢/解吸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催化位点和氢扩散通道,加速了氢的解离和吸附;

3. V的存在会削弱Mg-H键的强度,使Mg-H更容易断裂;

4. 稳定的C-N有助于提高MgH2氢气吸收与解吸的稳定性。

 

【作者简介】

范毅,男,南宁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副院长。目前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及测试方面研究。发表SCI/EI收录论文14篇,所在期刊包括Chem Eng J、Rare Metals、J Alloy Compd、J Mater Chem A、Energy Fuels等;主持或参与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项目、四川省区域创新合作项目、南宁市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项目、柳州市科技重大专项、南宁市邕宁区科技攻关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10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3项。

蓝志强(通讯作者),博士/教授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中能量存储与转化利用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担任Chem Eng J, J Magnes Alloy, J Mater Chem A,  Int J Hydrogen Energy, J Alloys Compd 以及材料导报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hem Eng J, J Magnes Alloy, J Mater Chem A, J Mater Sci Technol, Acs Appl Mater Inter,Mater  Design,Int J Hydrogen Energy等在内的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

加载中...